当下,正是青蒜上市收购之时,广大蒜农们都忙着挖蒜、销蒜。收获季节他们本应享受着丰收的喜悦。然而由于最近市场上青蒜价格忽上忽下,波动幅度比较大,蒜农们的心情也像坐上了过山车。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忧,疯狂的大蒜演绎了一出又一出的悲喜剧。11月25日,在有着全国“大蒜之乡”美称的大丰市裕华镇,一位农妇就因为疯狂的蒜价自杀身亡。
蒜价为何如此疯狂?对蒜农们有何影响?农妇因何而死?
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裕华。
“大蒜之乡”常年种蒜10万亩
裕华位于大丰市区以东约8公里路程。一走进裕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蒜味儿。在路口或马路边,随处可见外地牌照的长拖货车,正在装载青蒜。在田头,蒜农有的在浇水灌溉,有的在挖蒜。
据了解,90%以上的裕华农民选择大蒜为主业,常年大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占总面积90%,在全国最大,裕华的“蒜乡”之称名副其实。大蒜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然而,最近青蒜价格的疯狂也给这大蒜之乡带来不少影响。也许是大量的青蒜涌向市场,也许是国家对蔬菜价格宏观调控起了效果,记者刚来到裕华海丰7组,就听见蒜农在抱怨青蒜价格持续走低,行情不好。也听到不少青蒜收购商在喊“亏本”。海丰村梁爱平专门从事代收青蒜业务。所谓代收,其实就是农民经纪人,专门帮外地的商户联系组织货源,从中抽取一定的费用。梁告诉记者,青蒜的田头价从今年原来最高的2.2元每斤下降到目前的0.9元每斤。跟今年的最高价比,下跌了一半还要多。
算不准蒜价的农妇自杀身亡
蒜价时涨时跌,不管是蒜农,还是蒜贩,都想在涨跌之间把钱赚到极致。就像在股市上一样,总想在最低点买入,在最高点卖出,这让一些蒜农心里患得患失。裕华海丰7组一农妇,因为受不了这上串下跳的蒜价,选择了自杀。
据海丰村大蒜经纪人梁爱平介绍,这位张姓女子今年47岁,家里种植了11亩地青蒜,她平时精耕细作,每年收成都不错。今年同样如此,眼看着青蒜转眼就会变成丰厚的收益,张某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更让她感到高兴的是,这几天,青蒜行情看涨,不少蒜贩登门到她家中,提出“包”下她那11亩地的收成。最终张某和当地蒜贩朱某达成了一纸协议。朱某以10万元的价格包下了她11亩地青蒜。当时青蒜价格并不低,按今年平均亩产5000斤青蒜来说,那么每斤收购价在1.80元左右。朱某把钱一次性付给了张某。
据梁爱平测算,按每亩青蒜平均成本4000元算,她11亩青蒜收益达到5.5万元钱。事情若到此结束,是个不折不扣的喜剧。
谁知在张某签订协议后,疯狂的蒜价一路狂飙,最高摸至2.2元一斤。这让她感到后悔不迭。算一下账也是,这个价格让她至少少赚了2万元。张某坐不住了,她找到朱某想退钱收回青蒜。朱某当然不同意,何况还签了协议。但在张某的软磨硬泡下,朱某只好收回了合约。
但老天似乎在和张某开玩笑,张某在收回自己的青蒜后,没想到蒜价就一路狂泻,每天跌1毛每斤。最后连1.8元也没守住,最低跌至1.5元。张某后悔莫及,一时不能承受,在家里喝了农药自杀身亡。
蒜商“圈地”玩的是心跳
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蒜商向记者透露,上文中蒜商所谓的“包”,即蒜商“圈地”。概念类似于“期货”,就是大蒜长在地里还未到成熟期,蒜商就与蒜农商定好收购价,把这块地的蒜苗买下来,以便于在大蒜成熟的时候将其全部囊入怀中。蒜商钱一次性付给蒜农。不管届时收成好坏、价格高低,均与蒜农无关。蒜商圈了蒜地就控制了蒜源,控制了蒜源,他们就可以在市场上掌握主动权。
于是,每到大蒜上市前期,当地许多蒜商便四处查看苗情,与农户商谈“包地”事宜。据了解,“包地”在这里是常事,裕华每年约有10%的蒜地被“圈”。自“包地”合同签订之日起至大蒜收获,蒜农只负责浇水,照看蒜苗;期间如需追肥、打药,成本全由蒜商承担,农民只需出工而已。
有人会担心,“圈地”后蒜商会不会亏本呢?这位蒜商告诉记者,一般不会。在蒜商与蒜农的PK中,蒜商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在收购大蒜中发现不少农户卖早了,并没有赚多少钱。这种现象让许多蒜商看到了“商机”。他们嗅觉灵敏,比农户掌握更多的信息,先出手以低价买进大蒜,在地里存放一段时间后,再捕捉市场契机,以高价投放市场,就能赚取不少差价。蒜商介入生产领域,直接掌握了蒜源,就不用担心蒜农到时候待价而沽。“一旦蒜源稳定了,利润就会更大。”他强调。
流通环节导致蒜价涨一倍
大蒜这根利益链条上牵扯了太多的人,算一笔账就会明白。在裕华记者发现,除了蒜农外还有一大批非蒜农围绕着大蒜在转。原来,在这里大蒜已经形成分工很细的产业链,有专门种植的,有专门挖蒜的,有从事灌溉、运输的等等,在加上当地组织收购的农民经纪人,蒜贩,批发市场,零售菜场等等,所有这些人都从大蒜身上获取利益。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青蒜田头的价格与最终到消费者手上的零售价格相差一倍左右。例如,田头价格为1元,那么零售市场价格为2元;这主要是过多的中间环节造成的,其中那一倍的差价就是由中间环节瓜分的。长年在裕华收购大蒜的孙某,专门供应上海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江桥批发市场。他向记者透露了大蒜价格的构成。
大蒜的价格由一条利益链构成。首先是蒜农,除了支付种子、化肥、药水、人工等成本外,农民要获取一定的利润。其次是农民经纪人,他们是帮蒜贩组织收购的,收取一定的佣金,按收购量算,每斤收取3至5分钱不等。再次就是蒜贩,他们将大蒜送给各大蔬菜批发市场,每斤大蒜要加价2毛钱左右,各大批发市场再加上一定的利润给蔬菜零售商。因为量小,市场终端环节的零售商加价最多。目前要加价好几毛钱。这样到市民手上的价格自然就高了。当然客观地说,除了一些不法商人外,流通环节的经营者也付出相应的劳动,但每一个环节都在大蒜身上攫取了一定的利润。
上涨蒜农赚小头,下跌蒜农担风险
在蒜价上涨的过程中,受损者是广大的消费者,但作为生产者的蒜农似乎也没分享到更多红利。市场流通环节获得了大蒜价格上涨的大部分收益。但价格下跌就不一样了,下跌的风险首先会传导到蒜农头上,对流通中间环节的影响相对小。
裕华元丰村蒜农陈雨星告诉记者,其实蒜农并不期待在大蒜上一夜暴富。老百姓禁不起今天赚八千,明天赔一万的“折腾”。他举了个例子,2005年开始,蒜薹价格一路从3角钱一斤涨到了两三元钱,眼看着隔壁射阳县的蒜农个个赚大钱,他也忍不住在2007年改种了蒜薹,没想到当年市场就变了脸,最后3角钱一斤都卖不掉,亏了一万多元。
对于坊间“蒜价上涨,蒜农赚大钱”的说法,陈雨星并不认可。他还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种植一亩田青蒜,种子(即蒜头)需要五六百斤,每斤价格在5元左右,种子成本就在二三千元。加上化肥、药水、灌溉等费用,每亩青蒜成本就近4000元。每亩田收成好,可达到五六千斤,收成不好可能只有三四千斤。如果青蒜田头收购价为每斤1.5元,每亩田能赚个2000至4000元,如果按目前每斤0.9元收购,基本上是持平。如果收购价继续下跌的话,那么蒜农就开始亏了。
大蒜何时才能不疯狂?
有着10多年种蒜经验的裕华海丰村卞书记认为,前一阶段,大蒜的疯狂上涨与前几年价格的暴跌有很大关系。他记得前几年,青蒜最便宜时为每斤0.5毛钱,价格低得连成本都收不回,造成大批蒜农弃蒜而去,大蒜种植面积锐减。大蒜价格的上串下跳给蒜农带来伤害,因此大蒜价格的相对稳定很重要。近期,国家对农产品价格进行宏观调控,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因为市场的波动,在某些情况下是无理性的,有时会超出供求关系的范围。对于这样的非理性波动,政府的监管就非常重要。
在价格非理性下跌中,政府有必要实施对农产品的保护。当前我国对粮食有最低价格保护,但对大蒜等一般的经济作物还没有相应的保护价。这是大蒜价格过山车般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有必要对非理性下跌的农产品实施保护价收购。同样,对于价格非理性上涨,政府也需要加强市场监督,打击某些商贩造谣、囤积、哄抬农产品价格的行为,同时也防止价格暴涨对第二年农产品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