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盐城美食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餐饮巨头金钱豹将转卖 疑变卖股份曲线上市

来源:新金融观察报发布:未知点击:1332更新:2013年10月23日 20:52

金钱豹要被变卖的消息越清晰,这家标榜高端餐厅的前世与未来,就越显得模糊和不解。

    "金钱豹要把自己卖了,19个亿。"半个月前,曾经的金钱豹"台干"李威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与此同时,这个不知好坏的消息,不胫而走。

    2010年营收近9亿元,却只为金钱豹带来了四千万元的收入。巨大的差距,为这家看起来很美的公司围上混沌的谜团。

    "定下来了,卖掉大部分股份,15个亿,接手的是一家基金公司。7月24日,在上海举行董事长袁昶平的卸任仪式。"很快,消息就被刷新了。

    "卸任仪式推迟到了月底。"金钱豹餐饮集团(以下简称"金钱豹")常务董事王本中对新金融记者说。至于为什么卖,多少钱,电话那头的他,只字未提。

    不可否认的是,"金钱豹人"的未来会因为这则消息而改变。于是,金钱豹乱了"大家人心惶惶,对不可预测的未来充满了焦虑".

    但比起变卖消息,很久以前,金钱豹的混乱在内部早已不是新闻了。

    新金融记者 淮纯菊

    "台干"离职

    李威最终还是决定离开。

    作为一名金钱豹的"台干",这个决定有些出乎意料。毕竟,"台干"对大多数金钱豹员工意味着"台湾来的干部",那是"中央"的人。董事长袁昶平甚至亲自打电话挽留他,但李威还是走了为了更高的薪水。

    对于并不是做餐饮起家的金钱豹而言,李威显然是专业人才。和大多数进入金钱豹的高管一样,2007年,他由朋友介绍进入金钱豹上海总部,后转战北京,经验丰富的他,最终参与并见证了金钱豹天津店的选址、开业。

    因为是台湾人,也因为金钱豹是台湾企业,虽然离职已两年有余,但有关金钱豹的消息他还是会及时关注。

    在台湾,金钱豹是集夜总会、学校、饭店等业态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团。2003年10月,金钱豹正式进驻上海,并在中信泰富广场开设了第一家美食百汇店。

    金钱豹的开局"很顺",在大上海开始崛起不夜城的年头,来自台湾的高档自助抵消了自助餐"低价狂吃"的消费理念;而那时,中国的中产阶层刚开始踏上社会主流的舞台,金钱豹好像一种身份象征,开始走红。

    名声在外的金钱豹,后来渐渐成为商场的吸金工具。而它在民间的口碑,甚至制造了一种象征其存在的意义,是划分一家商场是否高端、是否有实力的指标之一。也因此,金钱豹再开店,都由百货商场主动开出条件,"请"其入驻。

    在天津,金钱豹的店面占据了乐宾百货的一整层,和其他百货公司一样,乐宾为金钱豹提供了专用电梯、专用停车位。甚至用少收租金的方法,抽取金钱豹一定比例的营业额。

    但具体的分成比例,李威不得而知。"每个店都不一样,有些百货公司是干脆不收租金而抽取一定比例的营业额,就像入股。"他说。

    他清楚地记得,天津店是金钱豹在大陆的第七家店,也是最特殊的一家。

    其特殊性在于,金钱豹执行董事蔡充原本拥有自己的餐厅,后来,这家餐厅被袁昶平收购,个中原因,至今不解。而当时,恰逢金钱豹天津店筹备,收购餐厅的全部金额就被袁昶平投入了天津店。于是,蔡董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天津店的小股东参与运营。而其他店,都是袁昶平自己的,这造成了管理上"杀出个程咬金","也正是这个决定,给天津店后来的运营、管理埋下了隐患。"

    投入在4000万元-5000万元的天津店,于2008年7月1日顺利开业,并一举成为当时金钱豹所有店面中最大的一家。

    生意如同当月的天气一般火热。每天2000人-2500人的就餐队伍让李威等人欣喜,"这是谁都不曾料想到的。"

    可"开门红"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进入8月,就餐人数就直线下滑,只能达到刚开业时候的七成。再后来,平日的就餐人数就锐减到800人-1200人,节假日(周末)也只能达到1200人-1500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和北京的几家店,平均每天的就餐人数都在2000人左右。李威、店长、董事都"急了".

    为了"不赔钱",整个团队迅速做出判断,转移了业务重心将原本以自助为主的经营模式转为以婚宴和宴会为主。"还是赚钱的。"李威说。

    虽然几经磕碰,但在天津不长的工作时间,之于李威来说是愉快的。

    工作上,因为自己够专业,店长、总部、董事都挑不出什么"毛病".在店里,因为"台干"的身份,即使店长对他的工作不太满意,"也只能建议,不能管。因为所有的台干,职称都一样,且他归总部管。"李威说。

    下班后,他和其余六七名"台干"住在由公司租来的几套三居室里,很少谈及工作。每年公司还会提供三四张往返机票,供"台干"探亲。最令他难忘的是:"每天的两餐都可以在店里吃,可以吃得很爽,这是只有干部才有的待遇。"

    可是,他对自己每月万元有余的薪资非常不满。但所有的台干,薪资基本上都差不多在上海如此,在沈阳亦如此,这实际上造成了一种落差,因为城市消费水平不同,一万元的薪金,在天津和沈阳可以过得很好,在北京和上海却有些捉襟见肘。"这是金钱豹人员频繁流动的原因,有能力的人会走,没能力的人也会走。"对此,他深信不疑。

    管理混乱

    一周前,严冬得知了金钱豹被卖的消息。对已经从金钱豹离职的他而言,金钱豹意味着成长,也意味着痛苦。而这份痛苦恰恰是由"乱"引发的。"金钱豹以前就很乱,比娱乐圈还乱。"他说。

    和李威不同,严冬是通过招聘加入金钱豹的。作为一个部门专员,2009年时,他的月薪是2000元。他所在部门共有四个人,可在他在任的一年半时间里,包括他自己,先后就有6个人离职。

    在他进入公司的时候,部门里还有两个"元老",但没有经理。部门经理一个"台干"在他来之前就已经离开了。因为没有"台干",他在与别的部门沟通或者接洽工作的时候,常常会被挤对。

    一切好像很难理解。如果要做一个活动,当他与财务部沟通的时候,财务会说:"我们只能做这些,剩下的你们自己想办法。"当他与运营部门沟通时,运营部的同事会回复他基本一致的话。"一旦出了问题,只能自己扛。"

    这种打击,在他入职没多久后,有些变本加厉他所在部门的一个元老离职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被劝退的。"原因是,"元老"与一个有背景的供货商因某些"潜规则"的问题在办公室里发生了口角,被供货商"告状"后,公司就让其"离职了".

    频繁离职还不算最"恐怖"的。

    在严冬2008年底进入公司的时候,上海总部还不怎么管天津店。但北京方面的指令随时都会来。每天早晨,他都要把前一天的营业报表传真到北京;当北京总部需要天津店的某些文件时,他就要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先把文件准备齐全在他每天的工作中,北京的"任务"能占到四成。

    这些任务多而繁杂,很多时候还会做无用功。他曾很认真地写过一个活动方案,并详细地列出了如果活动促成,会给公司带来多少目标客户,甚至精确到营业额。可这个方案最终被错过了,原因竟是因为分管领导逐级签字,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

    也许是运气不好,总之,2008年,严冬在摸索和磕碰中,结束了一年的工作。但接踵而至的是2009年,起色并不大。

    那一年,金钱豹总部将市场划分为华北区和华东区。天津店被划入华北区,接受北京总部的管理和约束。可严冬发现,自己的工作除了要应付北京总部之外,还需要面对上海总部。

    那个原本只有北京才要的营业报表,上海也要,只是以每周为单位。"都得给,都是老大。"对严冬而言,这等于又多出一项工作。可他哪里知道,那是执行董事蔡充在行使自己作为小股东的权利由此,天津金钱豹这个被划入华北区的店,开始了谁都想管的局面。

    内斗开始上演,只是看不见刀光剑影。对严冬而言,最明显的莫过于来自天津店店长、副店长、董事之间的争斗。

    按照惯例,店长是负责营运的,通常都是"台干";董事基本上负责后勤人事、企划等;而副店长是招聘来的天津人,为了更好地配合店长的工作。但更多的时候,董事想管营运,但又不想担责任,于是店长就会说:"他算老几,前厅他管得了吗?"

    而副店长一直觊觎"店长"的位置,总想"夺位",但又找不到合适的契机索性"看见台干就不爽".可严冬夹在其中,谁的话都得听,谁也不敢得罪。

    不仅如此,他还需要权衡三者之间的关系,传话的时候不要出现语言上的失误,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时而,为了搞好一些大型的活动,北京总部会派人"支援"天津。"支援"的人和本部门的头头脑脑,会各自跟严冬说一套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谁也不服谁,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想法做。每每这种时候,严冬只好关上门自己想:"究竟应该听谁的。"

    同样的尴尬也发生在高层中间。一个来"支援"天津工作的经理,回到北京后却被原来的下属占了自己的位置,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离职。

    不断地离职,在严冬所在部门,不断地上演。最夸张的是,有人连一个月都没做满就离职了,店长只好从北京调人。最终,严冬也因为与部门同事做事风格不同,无法合作而决定离开。

    "那段时间,一推开办公室的门,我的脑袋就嗡一声,头都大了,实在是扛不住了。"严冬说。

    但他似乎又是矛盾的,在写好了辞职信后,又怕自己的离职是因为冲动,他耐着性子劝自己:"要淡定,如果明天还是想离开,就递交。"

    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严冬发现自己的想法不曾改变,于是,他递交了辞呈。那天,他用"非常开心"来形容。

    混乱的管理是一方面。严冬说,很多员工都是因为薪资过低而离职。同样的职位,"台干"能拿12000元的时候,天津人最多拿到7000元。而所有人对待"台干"都是很客气的。一方面是因为台湾人本身的素质和气质,另一面则是因为他们的"权力".

    每家店的重要职务通常都由"台干"来担任,一个店通常会有七八名"台干".最夸张的是,当"台干"缺员的时候,甚至会从台湾直接"空运"一个来。

    借壳上市?

    在公开报道中,近两年来,金钱豹加快了开店速度,至今已有18家分店,2010年营收近9亿元。然而,对于金钱豹的内部员工,这个看上去很好的业绩,只为金钱豹带来了四千万元的收入。

    随着金钱豹"被卖"消息的传播,为什么要卖的猜测也在不断升级,且形成了两种主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袁昶平董事长要放弃现在金钱豹的这种商业模式,而转战经营类似于"钱柜"的,带有自助餐的KTV.

    可严冬否认了这种观点,他说:"发展带有自助餐的KTV是早先就有的计划,可一直没见行动,更没有必要将这些店都卖掉,然后重新开始,更何况金钱豹仍旧是在赚钱的。"

    第二种观点是,金钱豹将以此借壳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9年起,金钱豹欲上市的报道就屡见不鲜。最近一次是今年3月,在香港《明报》的报道中提及,金钱豹集团计划今年下半年在港集资2亿美元(约15.6亿港元)。

    来自金钱豹内部的消息也证实,金钱豹酝酿上市已经有好几年,可不知为何一直未能如愿。此次将金钱豹部分股份出售给基金公司,有可能是为了"曲线救国".

    在李威看来,为了上市出售股份的可能性非常大。李威相信,一个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不会去强势扩张。况且金钱豹一直在成长,没有理由卖掉。而金钱豹在大陆的布局也不是短期行为。

    其实,一些跟了董事长袁昶平几十年的老干部,均早已调往大陆。其家人也都已经在大陆生活了。如果要调回台湾,又是一件大费周章的事儿。

    而最能让李威信服的,是金钱豹有可能借助基金公司完成上市。虽然,这个理由对他而言,纯属猜测。

    在李威知道的消息中,金钱豹之前有几次上市的"送件"均未能获批,这很大程度是碍于"台湾人"的身份。而通过出售股份,可以顺利地将董事长换为其他人。再利用基金公司,就有可能完成上市。

    而金钱豹北京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将金钱豹股份卖掉后,可以通过"合股"的方式完成上市。"现在生意这么好",是不会轻易放弃的。现在区域之间也比以往"统一"了,每周还会与上海公司开连线会议。

    时下,究竟是为了上市还是为了变现,无论如何,变卖传言中金钱豹的现状,或许能为台资餐饮业在大陆的水土不服提供新的注脚但其背负的种种混乱,却不仅仅是这家企业独有的标签。

    (文中李威、严冬均为化名)